美酒相伴走台湾(一)

4 April 2011
作者: 李志延

taiwan 1

近期我将到台湾发布新书《Asian Palate》,工作之余最期待的事情当然莫过于逛台湾夜市,吃遍地道美食。因为撰写《Asian Palate》,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深入研究亚洲主要城市的美食与美酒,当然也包括台湾。

 

台北虽然没有香港那么惊艳的夜景和瞬息万变的气氛,当地人却能在城市里享受各类开放的空间,如公园、博物馆和庙宇等。与上海相比,台北也没有动感的奢华和摩登都市的诱惑,但这个城市的深度使它拥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。

 

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台湾菜。即使是语言丰富的本地人也觉得定义台湾菜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毕竟台湾菜集合了中国南方美食的特点,甚至包含了东南亚及日式风味。如果让台湾人推荐当地美食,他一般会选牛肉面、蚵仔煎和萝卜糕。细想之后,他们或许会再给你举出另一堆其实并非来自台湾的食品。台湾菜难以定位,源于它受到过多种不同文化的影响,也包括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出现的移民潮:移民们多利用台湾丰富的本土资源,混合来源地的风味和煮食方法,而塑造出今时今日风格独特的台湾菜。

 

要研究台湾美食,还要从它的移民历史说起。15世纪,来自福建的原著居民开始大量移居拥有众多水果、蔬菜和海鲜的岛屿——台湾。台湾的群山为居民提供了丰富且便宜的蔬果保障,海鲜类则以鱼、蚝、虾、蚬和鱿鱼为主。大陆来的米饭和面食亦成为这里的日常食物。

 

福建人带到台湾去的还有他们的鲜味上汤、需长时烩煮的食物以及对清淡味道的爱好。他们还会用盐腌制食物,混制浓郁的沙茶酱和可口的酒糟。福建式炖菜和其他需要长时间焖煮的食物在台湾一直很受欢迎。其主要材料海鲜常与红酒、糖和老抽一起煮成佳肴。福建最有名的菜肴“佛跳墙”就是一道极其复杂,需要用上超过30种材料如人参、鹌鹑蛋、鱼翅、鲍鱼、鸡及火腿焖煮而成的菜式。这碟佳肴盛传能使佛祖也忍不住跳墙来享用,因而得名。其他著名的福建菜还包括蚵仔煎、七星鱼丸和猪骨汤。

 

台湾籍的客家人则拥有自己的方言,他们是经常在南方包括台湾游走的部落。他们最著名的菜式要数猪肉焖菜,亦常被称为台湾名菜之一。客家菜偏咸并且喜欢做肉食,盐 鸡是广受欢迎的菜式,猪肉制成的小食和虾仁萝卜糕、腌菜及各式海鲜干亦深受欢迎。

 

大部分岛上的移民都把南方及广东菜的特色揉合到台湾菜中,塑造出独有的味道。本地人都非常注重食材的新鲜度,大部分海鲜餐厅都有一个偌大的海鲜池,喂养新鲜活鱼和虾蟹。

 

台湾菜的发展亦深受大陆的影响。17世纪,郑成功带领3万大陆居民抵达台湾;1949年,蒋介石到台湾亦带进很多移民。该批移民中有厨师、农夫和军人。不同派别的地方菜都融入到了台湾菜中,包括备受欢迎的川菜、湘菜、上海本帮菜和其他北方菜。这些菜式都被台湾化了。例如,台式担担面运用不少新鲜香草,使用较清淡的汤底、较少油分,跟传统面食相比已经有较大区别。

 

色香味俱全的台湾牛肉面,更直接的说明了大陆菜肴在台湾食物文化中的演变。牛肉面是长江流域北部及南部地区的日常食物。到了台湾,因为台农用牛来耕田,再加上台湾居民多信奉佛教,牛肉就并非台湾的常用肉类食材。1949年,当数以百万计的大陆居民移居至台湾之后,牛肉面档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并受到新移民及原居民的追捧。一直以来,牛肉面使用的面条就有手拉、刀削或以不同厚度切等多个种类,汤底则用牛骨熬制,较复杂的就用内脏和牛筋腩焖煮而成。香料如辣椒、胡椒、茴香、生姜、蒜头,常常被加进汤底中。台湾牛肉面强调面条和牛肉的弹性和质感,多用半筋半肉的牛肉。

 

20世纪的台湾菜不仅受到大陆的影响,50年日本的殖民统治也在台湾菜中留下了痕迹:日本菜的清淡口味,使台湾人在处理一些较浓郁的菜式,如上海菜或北方菜的时候都习惯少用油。在厨房里,台湾人也强调使用高质量、无添加的卫生食材。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便当(快餐盒饭),也能看出台湾人对食品包装及摆设的执著,同时也体现出日本便当文化对台湾的影响。日本殖民年代亦强化了台湾人吃素的文化,台湾居民虽然并非十分严格的素食者,日常饮食却多以素菜为主,素食餐厅及自助餐在台北很受欢迎。

 

洞悉了台湾菜演变的历史与文化,下一次我们会讲到如何深入台湾美食,并为他们搭配恰如其分的葡萄酒。